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外用激素别乱用 小心孢子菌毛囊炎

毛囊炎 2011-03-10 17:27 13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近年来,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孢子菌毛囊炎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 ...

  某中年男性农民,因胸前、后背及两上肢发生皮炎,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醋酸地塞米松溶液及皮炎平软膏后,瘙痒减轻,皮疹消退。但出现了许多细小毛囊性丘疹及小脓疱,遂来医院就诊,经仔细询问病史,并行皮损真菌检查,确诊为一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对症治疗一月后皮疹基本消退。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真菌性毛囊皮肤病。近年来,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本病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在促发因素作用下(如本文开头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醋酸地塞米松溶液,皮炎平软膏)诱发,亦可在长期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的情况下诱发或加重,毛囊内马拉色菌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导管堵塞。糠秕孢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堵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放入组织而产生炎症。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多见于30岁左右的中青年,患者皮肤多油腻,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胸前、背上部,颈部、肩胛、前臂亦可发生。典型皮疹为圆形毛囊性小丘疹,直径约2~4毫米,个别皮疹有细小鳞屑,伴有散在性毛囊性小脓疱,皮损广泛,散在而对称,互不融合。中青年患者常被误诊为寻常痤疮。本病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痒感,有灼热、刺痛感,常伴抓痕,多汗及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由于本病侵犯毛囊,部位较深,故一般外用抗真菌药治疗效果较差。但含有渗透剂的外用抗真菌药疗效显著,但易反复发作,需长期治疗。常用复方间苯二酚搽剂,联苯苄唑霜剂或溶液,环比酮胺软膏,特比萘芬软膏等可交替外用,亦可治疗前先使用采乐洗剂,每天1次,在患部搽至发泡后,停留5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后,再与上述外用药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亦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每日两次,每次200毫克,连服1周,停3周,再服1周,亦可口服酮康唑,每日1次,每次200毫克,连服15~30天。值得一提的是口服抗真菌类药治疗,患者一定要先查肝肾功能,且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1、网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河北健康网(www.hbjk.cn)字样。
省内医院
热门科普
  • 毛囊炎不可小觑
    人体表面,除了掌跖和一些粘膜周围的皮肤外,其它皮肤都有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毛,在每一根毛的皮内部分都有一个毛囊。如果毛囊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面出现红色丘疹、脓疱就叫毛囊炎。
    84103次观看数 2011-03-10 17:27:20
  •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概述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改变,其皮损特征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皰样损害。 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 2.皮损好发于胸背和上臂; 3.皮损表现为
    84104次观看数 2011-03-10 17:27:20
  • 疖肿家庭治疗措施简介
    疖 肿 疖肿可能由细菌感染、空气或食物过敏、生活压力、卫生不良、生病、抵抗力差、某些药物、吃过多垃圾食物、伤口感染、血液中毒,或甲状腺毛病等因素引起。它既痛且不雅观,有时还会留下疤痕,偶尔甚至有危险
    84105次观看数 2011-03-10 17:27:20
  • 疖,痈,急性蜂窝织炎
    疖、痈、急性蜂窝织炎都属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疖是一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感染;痈是多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感染或多个疖融合而成,中医称为“对口疮”、“搭背”;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
    84106次观看数 2011-03-10 17:27:20
  • 疖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疖 疖是发生于皮肤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通常为金黄葡萄球菌,好发于头、面、颈、腋下、臀部等皮脂腺丰富易于受到摩擦的部位。
    84107次观看数 2011-03-10 17:27:20
  • 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1)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产气杆菌引起的感
    84108次观看数 2011-03-10 17: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