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要多通风,在公共场所戴口罩。没有注射流感疫苗的老人、儿童应尽快打疫苗。 ...
感冒关键词
起因:与气温骤冷有很大关系,人们对外界适应力下降。
症状:早期有发热,并有头身疼痛、无汗等,继而发展为咳嗽、有痰。
性质 :30%为流感,其余是普通感冒。
预防:室内环境要多通风,在公共场所戴口罩。没有注射流感疫苗的老人、儿童应尽快打疫苗。
接种疫苗把握“黄金时间”
每年11月到来年3月,都会有一股流感高峰出现。针对今年的流感情况,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据专家分析,今年我国冬季气候变化平稳,气温未见大幅波动,所以流感发病情况同往年相比较为平静,局部流行高峰尚未形成。然而,由于流感病毒往往会潜伏在鼻腔中,并会随气候的变化或引发流感或继续潜伏,所以绝对不能忽视对流感的预防。
小编提醒:您的孩子是否接种了各种疫苗?他(她)接种疫苗是否正确?[详情请点击>>>>39儿科“预防接种”专栏,教你最科学的接种知识!]
专家告诉记者,每年的9~11月份,是流感疫苗接种的黄金时间,尤其是在10月中旬到11月底的时间,更是适合流感疫苗的接种。流行性感冒一般多发于冬季和春季。而流感疫苗的防护时间多是半年左右。因此,在9~11月接种流感疫苗,不但可以躲过高发期,直到次年的3~4月份还有预防作用。因此,眼下正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
很多人认为得流感不必打疫苗,一个星期后自然就好了,这其实是个误区。陶凯指出,接种疫苗可在人体内建立有效屏障,减少多种慢性病如哮喘、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次数,减少并发症。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肺炎减少39%,呼吸道疾病减少32%,心脏功能不全下降 27%,更可以减少49%—64%的死亡。“婴幼儿、儿童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是接种疫苗的合适人群。”
治疗感冒避开五个误区
误区一:捂汗治疗
许多人认为得了伤风感冒出了汗就好,治疗感冒习惯用传统的捂汗法。当病人怕冷且不出汗时就让病人喝热生姜水,用被子蒙住身体,直至出一身大汗。但是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减轻病情,尤其是病人出汗过多,极易脱水,会因电解质失衡而加重病情或引起并发症。
误区二:暴食、节食治疗
有人认为感冒期间应补充营养多吃荤,而有的人则认为既然感冒时没食欲就干脆不吃东西。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对,感冒时胃蠕动变缓,消化液分泌减少,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一点东西都不吃的话,又会造成肌体所需热量供应不足,减缓康复。最好是吃一点稀饭和蔬菜等清淡易消化食物。
误区三:运动治疗
不少人喜欢用“运动疗法”来治疗感冒等疾病,尤其是有些年轻人,一旦患上感冒,便刻意进行一些体力劳动,或者到运动场上跑上几圈,打一场篮球等。其实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单纯加大运动量会增加体力消耗,使抗病能力下降,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误区四:一感冒就吃药
不少人一感冒就拼命吃药。其实身体本身就拥有自然治愈感冒的能力。打喷嚏、咳嗽、流鼻涕和发高烧等可将病菌驱赶出体外,令病菌的破坏力减弱。长期吃药反而会使之产生抗药性,降低药物的疗效。
误区五:多种药物治疗
许多人患了感冒想使病情尽快好转,常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如同时吃解热镇痛类、维生素类、抗生素类药等,以为药越多疗效会越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有些药物同时服用会相互抵消药力,严重的甚至引起对肌体的毒副作用,产生过敏反应。
(接下页>>>>“食疗”帮你远离感冒困扰)
1 2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