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心绞痛用药“全面看”!

心绞痛 2013-02-20 11:29 13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心绞痛是一过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典型表现呈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迫性疼痛。或憋闷感。 ...

  心绞痛是一过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典型表现呈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迫性疼痛。或憋闷感。

  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有时可放射至左肩、臂、咽喉部等处,常由运动或情绪激动、寒冷、劳累、进食诱发。

  心绞痛一旦发作,必须尽快正确、合理地用药。

  硝酸酯类

  是最广泛的抗心绞痛药物,主要应用于心绞痛发作时。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扩张静脉。

  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肌做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解除冠状动脉痉挛。

  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消心痛等。

  B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为: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及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肌耗氧:使非缺血区的血管收缩,血流重新分布以改善缺血区的血供;使舒张期延长。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灌注。

  常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普纳洛尔(心得安)等。

  主要副作用是: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房室传导阻滞等。

  此类药可长期应用,注意应从小剂量开始,停用时也应逐步减量,以防发生撤药综合征。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其作用机制为: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扩张周围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肌做功:有效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泵功能;改善肾血流动力学。

  常用的药物有:卡托普利(开博通)、苯那普利(洛汀新)、依那普利(怡那林)等,可长期应用。

  主要副作用有:可引起咳嗽、高血钾、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钙拮抗剂

  其抗心绞痛的机制主要为扩张周围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肌做功,: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抑制血小板聚集。

  钙拮抗剂可用于治疗各型心绞痛,尤其适用于冠状动脉痉挛引发的变异型心绞痛。

  血小板抑制剂及抗凝剂

  血小板抑制剂及抗凝剂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情况,对防治心绞痛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潘生丁、抵克力得、波利维等。此类药物应长期服用。

  常见副作用有:出血、胃肠道症状、皮肤瘙痒等症状。

  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从而达到稳定动脉粥样斑块,降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

  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等。

  该类药物应长期服用,但应注意监测肝功能以及肌酸激酶的变化。

1、网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河北健康网(www.hbjk.cn)字样。
省内医院
热门科普
  • 心绞痛患者性生活十疑问
    这要视病情轻重和病人身体的全面情况而定。如果心绞痛不是经常发作,发作时症状亦不甚严重,持续时间又甚短,同时
    125001次观看数 2013-02-20 11:29:28
  • 心绞痛的预后
    预后 大多数病人,尤其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充分的侧支循环建立后可长时间不发作疼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中间综合征中的一部分,可能
    76046次观看数 2011-03-06 14:37:37
  • 心绞痛的治疗
    治疗 【(一)发作时的治疗 】 1.休息 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病人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2.药物治疗 较重的发作,可使用作用
    76047次观看数 2011-03-06 14:37:37
  • 心绞痛的诊断
    诊断 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除外其它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
    76048次观看数 2011-03-06 14:37:38
  • 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对心脏予以机械性刺激并不引起疼痛,但心肌缺血与缺氧则引起疼痛。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的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
    76049次观看数 2011-03-06 14:37:38
  • 专家解析心绞痛到底有多痛
    腹痛性心绞痛:病区不在心前区而弥漫于上腹部,容易被误认为“溃疡病发作”、“急性胆囊炎”或“胆石症”等而延误治疗。此病的发作与惊吓、劳累、情绪激动有关。
    144048次观看数 2013-05-09 10: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