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下食管扩约肌(LES)松弛期间,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称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发性松弛引起,有利于胃内气体排出,食管会出现推动性蠕动将胃液推进到胃里,正常情况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损伤。病理性反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常合并食管炎,人群中约10%-20%有胃辅反流症状,但X线内镜检查可无异常发现,可能在相当长时间不被认识。持续发展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溃疡、出血及巴瑞特(Barrett)食管,后者为癌前期病变。还可能发生食管外的并发症。如酸性喉炎、呼吸道痉挛、肺的损伤并发症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胃肠外科,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胃食管返流病,胃食管返流疾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食管,胃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治 愈 率:70%
    治疗周期:14-3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 5000元)
    疾病症状:嗳气,反胃,黏膜损害
    相关检查:内镜检查,血清总胆红素,酸返流试验
    并发症:先天性食管狭窄,糖尿病,巴来特(Barrett)食管
    治疗药品: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   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造成食管损害有很多因素,可概括为。

    1.食管裂孔疝

    在过去40余年,关于食管裂孔疝在胃食管反流的病理发生和病理生理学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有代表性的研究结论如。

      食管裂孔疝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危险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降低酸清除能力;

    ②存留的胃十二指肠反流物逆流入食管;

    ③损害膈脚对食管胃连接部的括约肌样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中等度和重度GERD病人中,食管裂孔疝的发病更多,50%~60%的食管裂孔疝病人有内镜所见的食管炎,>90%的内镜所见食管炎病人有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大小和LES压力,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胃食管连接部关闭能力的决定因素。一个既有LES压力低下又有一巨大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在突然升高腹内压力时,比一仅有LES压力低下而无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机会多数倍。研究还证明,食管裂孔疝的尺寸增大,LES压力更下降。

      现代观念支持这样的事实:对有反流症状的病人,食管裂孔疝的大小是决定食管炎程度的主要因素。LES压力和性别的影响就差一些,但仍是致病因素。24hpH监测异常与食管裂孔疝的大小明显相关。

      2.肥胖

    肥胖和GERD的关系还不清楚,肥胖病人是否更易患食管裂孔疝亦无定论。有关肥胖与食管裂孔疝、食管炎、胃排空和pH监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研究。例如,Wright(1983)指出体表面积与胃排空无关系。Mercer(1985)认为肥胖反流者食管胃之间的平均压力梯度,较之无反流的瘦人明显为大;胖人的食管通过时间延长,增加了食管黏膜的酸接触时间。Mercer(1987)又指出瘦人与胖人LES压力无明显差别。过于肥胖(超过体重指数5%以上)多见于有食管裂孔疝和食管炎的人(Stene Larsen,1988)。Maddox(1989)的研究证明与对照组相比,胖人的固体食物和液体食物胃排空延迟,食管排空也延迟。Hutson(1993)的研究结果是两组胃排空率相似,平均体重下降8.3%也无改变。Rigaud(1995)的研究是总反流次数与体重指数、脂肪摄入和胃排空延迟明显相关。肥胖者的胃食管反流并不增多。体重下降10kg,反流的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均无改善(Kjellin,1996)。胖人体重减低之后,平均pH无改变(Mathus-Vliegen,1996)。可见以上的研究结果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普遍认为在胖人胃食管反流较为常见,不管诸多研究的结论如何,肥胖是造成胃食管反流的一个病理生理因素这一观念,还是被广泛接受的。显然,有必要进一步对肥胖和反流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研究。

      3.饮酒

    饮酒可抑制食管的酸清除能力,损害食管运动功能,降低LES压力。Keshavarzian(1987)的实验证明,静脉应用乙醇0.8g/kg能中等度地降低食管收缩振幅。Hogan等(1972)研究,给予350ml威士忌(含104g酒精)即能损害食管的推动性运动和降低LES压力。酒精降低清除食管内酸的功能,减少腮腺的唾液分泌量,均有加重GERD的作用。酒精能引起正常健康青年志愿者的胃食管反流。其他的证据也证明饮酒有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危险,均由于酒精降低LES压力和降低食管的酸清除能力。根据对正常志愿者的观察,文献主张避免急速饮酒超过40~45g酒精,可防止胃食管反流。此外,乙醇还不同程度地影响胃酸分泌和血清胃泌素的含量。

      4.吸烟

    吸烟可致食管酸清除时间延长,此为唾液分泌量减少之故。即使无反流症状,吸烟者的酸清除时间比非吸烟者也延长50%;吸烟者唾液中的HCO-3含量仅为同等年龄的非吸烟者的60%。吸烟者唾液分泌减少是抗胆碱能作用所致,如同病人应用了抗胆碱能药物而唾液减少一样。食管压力测定显示,连续吸烟2支引起LES压力下降,停止吸烟后2~3min内压力恢复正常。Stanciu等(1972)用测压加pH监测的方法观察25名有烧心症状的长期吸烟者,吸烟1~4min内LES压力明显下降,吸烟结束后3~8min内压力恢复到原来水平,pH监测所测得的反流次数明显增多。Pehl等(1997)研究了280名有反流症状的人,观察吸烟和戒烟是否影响其pH监测,结果证明均无影响。

      目前尚不能十分肯定吸烟能加大胃食管反流的危险,但文献从GERD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例证了吸烟能降低LES压力,咳嗽引起反流的发生,增多tLESRs,减少唾液分泌,从而延长了食管酸清除时间,烟草对食管上皮具有刺激作用等等。许多研究表明,吸烟增加了反流的并发症,如糜烂性食管炎,也产生了严重反流的后果,如Barrett食管和腺癌。

      5.药物

    许多药物影响食管胃的功能,促使反流的发生,这些药物的作用不外乎改变LES压力,影响食管运动和胃排空。

      (1)抗胆碱能药物:最重要的胆碱能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LES平滑肌,增大其压力。另外,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借释放乙酰胆碱间接增加LES压力。乙酰胆碱的拮抗药阿托品,能降低LES压力,易致胃食管反流。有实验证明,在应用阿托品降LES压力时,引起反流的机制是tLESRs次数增多,并抑制了膈脚的张力。但阿托品降LES压力并不使正常人发生胃食管反流,是借抑制tLESRs来减少反流频率。

      (2)茶碱:最常见的影响胃食管反流的黄嘌呤类为咖啡因和茶碱,均可降低LES压力。实验证明,正常人口服茶碱可降LES压力14%,并引起反流。茶碱还刺激胃酸分泌,在LES低张力情况下发生反流。

      (3)钙通道阻断药:有结构不同的3类药,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异搏定)和硝苯地平(心痛定)。这些药物一方面能缓解食管运动障碍引起的疼痛不适,另一方面则导致反流和食管炎的发生。地尔硫卓能降低贲门失弛症病人的LES压力,对健康成年人和胡桃钳食管病人则无影响。而硝苯地平除对贲门失弛症有作用外,还对正常人和胡桃钳食管病人降低LES压力。

      (4)其他药物:其他作用于LES和易致胃食管反流的药物有许多研究。Singh(1992)报告了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认为阿普唑仑(alprazolam)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深睡眠,使酸清除功能丧失。其他如安定、咪唑二氮卓(静脉麻醉药)、羟基安定(替马西泮)等药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应慎用于GERD病人。

      非类固醇抗炎药对胃肠道有许多影响,包括胃食管反流。曾有研究证明PGE2抑制LES压力和降低食管收缩力,而PGF2α则有相反的作用。因此,给予非类固醇抗炎药物,能干扰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LES压力升高或降低。

      全身麻醉前给药引起反流或肺误吸的问题值得重视。Hall(1975)用猴和人研究证明吗啡、杜冷丁、安定均降低LES压力,增加了反流的可能性。Penagini等(1997)得到的结论则相反,认为吗啡并不影响LES压力,在反流病人,还能减少tLESRs的次数,纳洛酮的作用则与吗啡完全相反。

      Gielkens(1998)观察到静脉注射氨基酸使LES压力快速下降;胃内注入氨基酸作用相似,但反应缓慢而短暂。对tLESRs的频率、反流次数、反流持续时间则无影响。氨基酸影响反流和使LES压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L-精氨酸提供的一氧化氮使然。对此,Horwhat(2000)认为GERD的发生原因很复杂,恐非一个简单的机制或一种普通的化学物质就能引起其发生。

      6.妊娠

    伴随妊娠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中有胃肠道的反应,其中最常见者是胃食管反流。48%~79%的孕妇在孕期存在胃食管反流(Nagler,1962;Bassey,1977)。因缺乏大规模人群调查,准确数字尚不明。在一组607例产前调查中,可见反流症状在孕期逐渐增多:前3个月为22%,中3个月为39%,后3个月为72%。研究者认为,孕期与激素有关的食管远端清除功能受损,是发生反流的主要原因。

      Nagler等(1961)曾对孕期的LES压力进行过研究,发现半数有反流症状的孕妇LES压力低下,在孕期呈进行性下降,并在产后恢复正常。后来,Van Theil(1977)亦有同样的发现。学者们对妊娠期雌激素和孕酮在胃食管反流过程中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动物实验和人体均观察到单用雌激素不引起LES压力下降,而雌激素与孕酮合并应用则使LES压力明显下降。Filippone(1983)在男性身上也取得同样结果,即结合应用两种激素能降低LES压力,而单用一种则否。

      孕期子宫的机械压迫对反流的发生似乎不太重要,因为胎头下降(入盆)后症状并无改善。但过去曾认为,子宫增大升高了腹内压力,也使胃内压升高和延迟了胃排空。Spence(1967)的研究证实孕妇的胃内压2倍于男性、儿童和非妊娠妇女,且在分娩后立即下降,认为是孕期子宫压迫所致。但Lind(1968)的研究证明,非妊娠且无反流症状的对照组和无反流症状的孕妇LES压力因腹内压升高而升高,只是有反流症状的孕妇才出现LES压力下降。对此种差别,作者未能进行解释。Varl Thiel(1981)观察肝硬化和腹水压力极大的男性病人,利尿前后均无反流和烧心症状,消腹水前LES压力升高,消腹水后转为正常。这些观察提示,腹内压极高的情况下,如同孕妇的腹部,只能升高LES压力,却并不促进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对孕妇的胃排空和肠通过功能也有研究,尽管孕酮松弛平滑肌,但不能证实孕妇存在胃排空障碍,也不能肯定妊娠期胃肠运动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目前看来,孕期的反流还是与孕酮对LES的作用有关,而非机械性压迫所致。孕酮水平在孕期不断升高,产后即恢复正常,反流症状便自行缓解。

      7.进行性全身硬皮病

    硬皮病是一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特点是皮肤和内脏器官有过多的胶原沉积。据报告,90%硬皮病病人的食管下2/3(平滑肌部分)出现蠕动减弱或消失,导致胃食管反流,以及酸清除功能降低,使酸在食管内的接触时间延长。通过治疗,观察到用酸抑制剂能缓解硬皮病病人烧心症状和治愈其食管黏膜炎症,但不改善食管运动和缓解吞咽困难。

      Hendel(1986)通过对55名硬皮病病人进行各种方法评估,认为食管测压的方法对决定有无病理性反流最不敏感;而pH监测应在每一病人使用,因其在发现病理性反流最为敏感。Stentort(1987)亦有同样观察结果。

      但Zamost(1987)的研究则认为食管测压最敏感,能显示病人食管无蠕动并有发生更严重食管炎的危险。

      Murphy(1992)的研究证明,食管远端平滑肌蠕动功能低下对估量硬皮病病人酸暴露和食管损伤程度最为重要。他们发现,硬皮病病人反流次数很少,但一旦发生反流,酸暴露时间却很长。作者认为酸清除时间延长对硬皮病的食管炎病理发生至关重要,而硬皮病所引起LES压力低下在反流的发生上并不重要。唾液分泌减少和酸中和能力下降也是一重要因素。这与非硬皮病病人以LES张力低下和tLESRs为主要发病机制不同。

      8.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ollinge-Ellison syndrome,ZES)

    本病是一严重溃疡性疾病,有胃酸过多、高胃泌素血症。早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对胃泌素调节LES压力的研究很多,曾认为胃泌素具有升高LES压力的作用,但后来的研究不能证实这一点。Mc Callum(1979)的研究表明正常人和ZES病人的LES压力相似;Snyder等(1977)也证实与ZES有关和无关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LES压力相似。因此,LES压力和胃泌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难以确立;在GERD病人此两者之间的明确关系也不能证实。

      1981年Richter首先研究了ZES病人存在GERD问题,认为ZES病人的LES压力与血清胃泌素水平无关。Miller(1990)研究了122例ZES病人,其中45%有食管症状(烧心、吞咽困难),另有报告ZES病人中61%食管受累,尚难解释此中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表明LES压力、食管测压、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基础和最大泌酸水平之间均无联系,但反流所致食管受累主要是由于胃泌素过多似无疑问。胃泌素对tLESRs的影响也有人研究过,虽然tLESRs的频率和时程不受注射胃泌素影响,但伴以反流的tLESRs却明显增多(Straathof,1997)。

      9.幽门螺杆菌

    有许多研究观察了幽门螺杆菌和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多数研究显示此种病原菌与胃食管反流无关。

      Vicari(1997)的研究认为此菌能引起和加重原先存在的GERD。幽门螺杆菌还能引起贲门部炎症,可触发迷走神经传导的tLESRs和发生胃食管反流;该菌释放的细胞毒素可损伤食管黏膜;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炎可延迟胃排空,而引起反流。

      虽然可能有些反流病人源自胃排空延迟,但许多研究未能证明幽门螺杆菌对胃固体和液体食物排空有影响。胃食管反流的并发症如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白种人较黑人和亚洲人为多,但在亚洲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十分普遍。如Chang报告中国的感染率>80%,而相应的食管炎发生率很低(<5%)。

      另有Labenz(1997)的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可能保护GERD病人,减少胃食管反流。首先,该菌感染产生大量氨降低了胃的酸度,氨成为中和酸的物质;第2,该菌特别是CagA 菌株,可导致更严重的胃体炎症,或萎缩性胃炎,破坏了胃的腺体,最终形成胃的低酸。降低了胃的泌酸(或增加了氨的产生),可能保护了反流食管炎,因为反流性食管炎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12.9%,在感染治愈的3年内,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反而上升至25.8%。

      二、发病机制

      为了进行消化,消化道各个部位都有一种或多种酶存在,一定的pH环境是保证酶活性的基本条件。然而各个器官的pH环境并不一致,正常情况下,各器官之间存在活瓣样机制,对这些pH环境进行隔绝。食管与胃的隔绝机制在食管胃连接部,该部位的LES以及其他机制把酸度很高的胃(pH1~3)与酸度不高的食管(pH5~6)进行了隔绝。同样的例子见于幽门隔绝了酸度大的胃和偏碱性十二指肠(pH6)。隔绝不仅是将器官的酸度环境分割开来,还保证了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单方向”运动,因为食物逆流(即单方向运动的破坏,或称反流)也造成了pH环境的紊乱。

      生物学的活瓣机制不是简单的机械结构,它有十分复杂的因素(如神经、激素以及器官本身组织结构等)在调节这些器官的隔绝功能。任何调节功能紊乱与障碍,均可导致器官内容物逆流。发生于食管与胃之间的逆流,即胃食管反流。GERD具有以下几项病理生理变化。

    1.抗反流屏障的功能障碍

    GERD的主要异常改变是抗胃食管反流屏障不能防止胃内容和(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可能是以下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

      (1)LES平滑肌功能减弱:

    LES平滑肌功能减弱是GERD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其发生原因还不明了。用胃泌素或拟胆碱药刺激GERD病人的括约肌,对其压力影响不明显,说明该括约肌的平滑肌收缩功能降低,而并非是平滑肌出现明显萎缩,如硬皮病病人的LES平滑肌。食管炎症是否与此有关尚难定论,因为食管炎症愈合后,LES压力仍低下,以及内科治疗后复发率很高等事实,均不支持炎症致病的学说。

      在压力转换点所测得的LES压力范围很大,从8~26mmHg(Zaninotto,1988)。LES静息压低于6mmHg便被视为病理性低下,但此情况仅见于60%的GERD病人。另有资料统计,GERD病人发生反流,仅18%~23%是由LES压力低下所形成(Dent,1988;Dodds,1982),说明反流的发生还有LES以外的因素存在。

      (2)LES变短:

    除了压力值这一因素外,LES变短也能引起贲门部关闭不全。根据对324例pH监测证实有异常反流病人的测量,LES长度短于2cm即可被视为病理性改变(Zaninotto,1988),LES在腹部的长度短于1cm,也被视为括约肌的机械型缺陷。

      括约肌长度和静息压均影响压力向量容积,该项数值是括约肌关闭能力的关键因素,已证明GERD病人LES压力向量容积明显低下(Stein,1991)。

      (3)控制机制的改变:

    LES压力受神经和激素等因素的调节。神经调节机制调节LES的静息压,人类LES主要靠张力性胆碱能神经支配,支配神经为迷走神经,阿托品能降低括约肌压力约50%(Dodds,1981;Mittal,1990)。

      有几种激素影响LES静息压。胃泌素、胃动素能升高LES压力,而缩胆囊素、胰泌素、舒血管肠肽作用则相反。GERD病人胃动素水平明显为低,并出现胃排空延迟。

      但胃动素水平低引起GERD,或反流病引起胃动素水平低,原因尚不清楚。

      降低LES压力和减慢胃排空的食物、药物和激素等:

    ①食物:脂肪、巧克力、高纤维素食品。

    ②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硝酸酯、茶碱、尼古丁(吸烟)、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断药、左多巴、麻醉药。

    ③激素/其他:黄体酮、雌激素、缩胆囊素、生长抑素、β受体激动药、前列腺素E1、E2。

      (4)暂时性LES松弛:

    暂时性LES松弛(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s,tLESRs)是一自发的活动,每次松弛持续5~30s。此种松弛并非吞咽运动引起,亦观察不到任何食管运动。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可能是胃膨胀引起的神经介递的生理反应,因餐后其发生最为频繁。胃内气囊扩张亦可引起其发生。动物实验证明,胃贲门部的机械受体对此种反射反应起重要作用。凡胃底、贲门部的牵张或膨胀均可引起其发生。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经脑干的迷走神经孤核、运动背核,再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到食管壁。电刺激运动背核即可引起LES松弛。有研究证明,相当多的GERD病人(25%~50%)有迷走神经病损。

      神志、意识和体位对其发生有影响,睡眠和仰卧位使之完全抑制。对病人和健康人,此种松弛均是反流最重要的发生机制。GERD病人70%的反流产生于tLESRs时,而健康人对照组90%以上的反流系因此引起(Dent,1980;Mittal,1988)。在病人,约65%的tLESRs继之以反流,而健康人仅36%(Dodds,1982)。无论健康人或GERD病人,tLESRs均能引起反流,因此可以推断反流病人此种松弛的次数一定很多,但未得到充分证实。

      LES功能低下是造成GERD的首要原因,表示引起LES功能不足的诸多因素。

      2.食管清除功能障碍

    食管运动障碍即引起酸清除功能障碍,此种功能改变和GERD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是很清楚。食管运动障碍很可能是GERD病人致病的一个原发因素,即GERD经常是食管运动障碍而非胃酸分泌过多的后果。食管运动功能异常所引起的食管排空障碍(清除功能低下),是否是GERD的致病原因虽难断言,但有一点较为肯定的是食管运动障碍继续发展,必将加重反流的后果。

      胃食管反流常与食管运动障碍并存。其中食管体部的运动障碍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关系最密切,包括食管通过缓慢(收缩波传播缓慢)、食管蠕动消失、收缩时程短,以及蠕动振幅降低等异常。食管体部运动障碍导致食管清除反流物延迟,使食管黏膜接触酸、胆汁和胰液时间延长,加重了食管黏膜的损害。

      Maddern(1985)用计算吞咽次数来评定食管清除功能,有症状的反流病人须吞咽5次才能清除咽下的核素标定的试验餐,正常人仅2次即可。Staneiu(1974)观察到有反流症状的病人,食管酸清除时间延长,延长的程度与内镜所见的食管炎程度相关,也与食管体部压力测定所见的运动障碍程度相关。他们还发现,经治疗后食管清除功能改善,这提示酸清除异常是反流的一个后果,而非原因。Gill(1986)亦报告病人行胃低折叠术后,受损的蠕动功能能逆转为正常。但Behar(1975)与Eckardt(1988)的研究则未能证实反流性食管炎治愈后食管蠕动功能有何改变。

      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功能有2种:

      (1)容积清除:

    反流物进入食管后,由吞咽运动引起的食管原发蠕动将其清除,即推动其进入胃内。这种食管蠕动形成的推动作用能将绝大部分的反流物清除掉,故称为容积清除(volume clearance)。而重力作用对反流物的清除无大影响。研究证明,GERD病人的食管清除功能较正常人明显降低,所用时间较正常人延长2~3倍(DeMeester,1976),但病人之间亦有明显差别。有的研究指出约半数病人食管清除功能尚正常,半数病人清除功能受到损害。巨大裂孔疝病人食管清除时间延长最为明显。裂孔疝病人反流物易从疝囊中再次反流入食管,使食管清除延迟。

      食管原发蠕动是酸清除最主要机制,Riehter(1987)指出,食管下部有效的酸清除要求蠕动波峰值达到30mmHg以上,而在食管近端,稍弱一些的蠕动亦足以起到清除作用。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蠕动经常存在障碍,且与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约25%的轻度食管炎症病人食管蠕动能力减弱,而重症食管炎病人50%有蠕动障碍(Kahrilas,1986)。

      (2)酸清除:

    反流物经食管原发蠕动清除后,剩余约1ml左右仍使食管腔呈酸性反应,这些微量反流物则由吞咽的唾液予以中和,故称为酸清除(acid clearance)。大约7m1唾液可中和0.1N HCl 1ml (Helm,1982)。正常情况下存在一“食管唾液反射(esophago-salivary reflex)”(Sonnenberg,1982),发生反流时,反射性地唾液分泌量增多。在进行食管酸灌注时发现,年轻健康人通过此反射使唾液分泌量呈2~3倍地增多(Sonnenberg,1982),而GERD病人和老年人此反射功能迟钝,唾液分泌量增多不明显。睡眠时唾液分泌量减少。健康人睡眠时发生反流,如使之觉醒,唾液分泌量立即增多,吞咽次数亦增多,但此机制在严重反流性食管炎病人似受到损害。

      3.胃功能障碍

    胃功能障碍是指其排空延迟,常与GERD同时存在。文献中关于GERD与胃排空延迟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意见。经用食管24hpH监测对比观察,Little等(1980)认为,有食管炎者较无食管炎或正常对照组胃排空明显延迟。胃排空延迟之所以加重胃食管反流,可能与3个机制有关:

    ①胃排空延迟使胃内容增多,进而逆流入食管;

    ②胃内容增多,胃内压力升高,并超过了LES的静息压力,出现反流;

    ③胃扩张使LES缩短,并使其关闭无力,形成反流。

      不同机制引起胃内容增多,如胃分泌过多,十二指肠胃反流和胃排空延迟等。胃分泌过多不一定十分重要,因为有的研究认为GERD病人胃酸分泌水平正常。另有研究表明,餐后胃扩张改变了胃底胃壁的张力,导致tLESRs和更频繁的反流。Cucchiara(1997)与Soykan(1997)分别在儿童和成年人用胃电图和放射性核素证明GERD病人有胃节律障碍者多见,并有胃排空延迟。

      有的研究认为胃排空率在正常对照组、有反流和无反流的病人中无差别,如Shay等(1987)、Schwizer等(1989)和Keshavarzian等(1991)的研究,均有如此结论。Schwizer。更有这样的观点:胃排空延迟同时有食管炎者,比正常胃排空同时有食管炎的人还少,这是因为胃内的食物能起一缓冲胃酸的作用。

      过量的胃食管反流可使食管壁全层遭到破坏,此种广泛炎症如累及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可致胃排空异常,胃排空异常加重胃食管反流,形成了恶性循环。但对迷走神经受损是继发于严重食管炎的论点有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自主神经损害与食管炎程度无关,而是一“原发现象”,它使食管通过延缓,食管蠕动异常和发生胃食管反流。所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胃排空延迟之间无何关系,内镜的食管炎分级和胃排空之间也无关系。

      GERD病人的胃功能障碍还表现为胃分泌过多,更由于同时有胃排空延迟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等情况,即可引起胃膨胀。饱餐之后的胃膨胀可引起tLESRs次数增多,成为胃食管反流的最重要原因。

      十二指肠胃反流能促使胃膨胀,已得到证实。严重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病人十二指肠胃反流次数增多。此种反流引起胆汁性胃炎和胃窦部运动功能障碍,并导致胃轻瘫(gastroparesis),使胃排空延迟,不能有效地清除来自十二指肠的反流物。

      胃泌酸过多对GERD来说,可能是一次要原因,因为95%的GERD病人胃泌酸在正常水平,但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伴发反流性食管炎者却很多,此种情况下的反流性食管炎可能仅是泌酸量增多而非胃膨胀所致。

      4.反流物的成分组成

    反流物的组成成分对食管黏膜的损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GERD病人的反流物含有不同成分,其中酸和胃蛋白酶是损伤食管黏膜的主要成分。

      酸具有细胞毒素作用。作为一种蛋白分解酶,胃蛋白酶的活性与氢离子浓度至为相关,其最为适宜的pH为1.5~2.5。临床研究证实,胃蛋白酶活性最佳的pH时,卧位酸暴露时间与食管炎严重程度相关。Barrett食管和食管狭窄的病人食管内胃蛋白酶浓度明显高于无这些并发症的病人。

      十二指肠内容物能加重反流性食管炎。已知胆盐对食管黏膜有毒性作用,胆酸能增强黏膜对氢离子的吸收作用。有牛磺胆酸盐(taurocholate)存在时,pH4的情况下氢离子仍有穿透力(Eastwood,1975);pH中性时,非结合胆盐和胰蛋白酶即能引起食管黏膜损害(Salo,1983)。

      酸与碱同时存在,对食管黏膜损害尤重。在严重食管炎病人中此种混合性反流为数更多。用鼠实验证明十二指肠反流引起食管黏膜重量和黏膜DNA浓度均增加,此种效应可能与胃的碱化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用胃泌素抑制剂可阻断十二指肠反流引起的食管黏膜增生。

  • 胃食管反流病一般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1.GERD的非手术治疗

    对有明显反流病史而不能测食管pH的病人,可采用抗反流试验治疗,来了解病人情况。其方法是服用PPI,如泮托拉唑40mg,奥美拉唑20mg或兰索拉唑30mg,1~2次/d,8~12周。如病情无进步,应在继续治疗中测定pH。采用双电极导管,一在胃内,一在食管下端,以观察胃酸抑制是否充分,评估食管酸暴露情况,并明确症状与反流的关系。

      对已确诊为GERD的病人,应首先采用内科疗法。内科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症状,包括使食管炎愈合,防止食管狭窄或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慢性病人,维持症状的控制。

      非手术治疗的原则是:

    ①减少胃食管反流;

    ②减低反流物的酸度;

    ③增强食管的清除能力;

    ④保护食管黏膜。

      (1)改变生活方式:

    GERD病人改变生活方式和用药同等重要,轻症和间歇发作症状的病人,仅注意改变生活方式便可奏效。

      ①改变饮食结构、进食习惯和控制体重:GERD病人应以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为主,并减少每餐的食量,避免摄入脂肪含量大的食物,如肥肉和油炸食品。避免用巧克力和驱风剂,如薄荷制剂。少食粗糙食物,如玉米食品、甜食、酸性食物等。避免饮茶和咖啡等饮料,而牛奶是很好的食品。戒除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睡眠前2~3h尽量不进食。肥胖的病人应尽量减轻体重,达到合理的水平,有助于减轻反流。

      ②体位:在非睡眠时,宜多采取直立位,避免弯腰扫地和用力提重物等。睡眠时,应取半卧位。简单的半卧位是垫高床头约30°,但此种卧位易于下滑,最好是后背和床尾均垫高。避免穿紧身衣服。

      ③戒烟酒烟:酒影响食管清除酸,并降低LES张力,反流症状严重者应力求戒除吸烟和饮酒,特别是烈性酒的习惯。

      ④避免服用促使反流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茶碱、安定、多巴胺、黄体酮、鸦片类药物等,均在禁用之列。一些年老GERD病人,常同时服用治疗冠心病药物,如钙通道阻断药,产生治疗矛盾,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药物的取舍。

      (2)药物治疗:

    应用药物是治疗GERD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低胃内容物的酸度和量;增强抗反流屏障能力;加强食管酸清除力;增强胃排空能力;增强幽门括约肌张力,防止十二指肠胃反流;在有炎症的食管黏膜上形成保护层,以促进炎症愈合。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①抗酸药:抗酸药是应用最早和最广泛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中和胃内容的酸,提高食管内反流物的pH,从而减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还能轻度增高LES张力,故这类药物用于症状治疗,缓解症状作用迅速,适用于解除轻症或间歇发作的烧心症状。单用此类药物难使食管炎症愈合,故仅用作其他药物的一个辅助药。

      早年应用的抗酸药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三矽酸镁、碳酸钙等,均口感欠佳,且铝盐易引起便秘,镁盐易引起腹泻。目前,已把这些抗酸药制成复合剂,如胃得乐、胃必治、乐得胃等。这些抗酸药均不宜长期服用。长期服用铝制剂易影响磷在肠道吸收,而致骨的病损,对人类神经系统也有潜在危险。

      ②抗分泌药:常用组胺H2受体拮抗药和质子泵抑制剂。

      A.组胺H2受体拮抗药:此类药物作用机制系与组胺竞争壁细胞上H2受体,占领该受体,从而抑制组胺刺激壁细胞的泌酸作用,使胃酸分泌减少和反流物酸性减低,减少其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促进食管黏膜炎症愈合。H2受体拮抗药并不增强LES张力,对食管和胃排空亦无影响。常用的H2受体拮抗药有西咪替丁(甲氰咪胍,商品名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此类药病人均有很好耐受,不良反应少。短期应用标准剂量能成功地使60%~70%的病人缓解症状。最佳服药时间是早餐和晚餐之后。H2受体拮抗药常被内科医师视为治疗GERD的标准首选药物,但此类药物仅能使48%的病人食管炎得到愈合,长期用药治愈严重食管炎者甚少,仅25%~45%的食管炎病人在1年之后未再出现食管黏膜损害。

      总的来说,除了轻症GERD病人,标准剂量的H2受体拮抗药作用有限。加大剂量能提高76%~85%病人的愈合率。

      B.质子泵抑制剂(PPI):此类药物的问世是治疗GERD的一个突破,目前有奥美拉唑(omeprazole)、兰索拉唑(1ansoprazole)、潘托拉唑(pantozole)、雷贝拉唑(rabeprazole)(波利特)等几种PPI可供采用,此类药物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H /K -ATP酶的活性,从而能强有力地抑制胃酸的分泌,缓解症状和使食管炎症愈合。对愈合糜烂性食管炎,胜于H2受体拮抗药。本品宜在早晨服用,效果大小与剂量有关。多数报告指出该药对85%~96%的病人有效,包括用其他疗法治疗失败的病例。但也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对此药有充分反应,即使每天2次用药,仍有70%的病人夜间胃内酸度恢复到pH 4以下至少1小时以上,正当此时可能有50%的病人发生反流。虽然此类药物是通过抑制质子泵来减少胃酸分泌,这种作用方式尚有局限性。如药物的作用不够迅速,单次用药后,在l小时之内可测到其效能,最大效能见于用药后6h,1天1次用量的作用能持续3天。这对一次性症状发作和酸抑制药诊断试验者来说,要求作用迅速而短暂抑制酸分泌药物,显然有较大差距。

      PPI远期疗效优于其他药物。但约半数病人要增加剂量才能维持愈合的疗效。应用奥美拉唑期间,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2~4倍,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临床上无重要性。长期应用奥美拉唑能引起食管黏膜上皮增生,值得注意。潘托拉唑与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相比,对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酶的抑制作用较弱。

      ③促动力药:

      A.甲氧氯普胺:商品名胃复安、灭吐灵,已使用多年,目前较少应用。它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药,对食管和胃有促动力作用,如增进食管蠕动和胃排空,升高LES基础压力,起到抗胃食管反流的作用。此药也能促进幽门和十二指肠扩张,增进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蠕动,加速肠内容物的通过。用量为5mg,3次/d,饭前15~30分钟服用。临床上认为此药减轻症状作用有限,难使食管糜烂或溃疡性病变愈合,故多用于轻症病人;或认为此药不能作为一种单药用于治疗GERD。由于它能通过血脑屏障,拮抗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产生神经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如倦怠、嗜睡、焦虑和锥体外系统反应,甚至昏迷。不良反应严重时应停止用药。

      B.多潘立酮:商品名吗丁林。是另一类多巴胺受体拮抗药,影响胃肠道动力的作用与甲氧氯普胺相似。本品主要是促进和调整上消化道的动力,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并不理想。一般剂量为10mg,3~4次/d,饭前15~30分钟服用,症状严重者也可在睡前加服1次。本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轻微,它仅微量透过血脑屏障,不致产生神经精神症状,但仍可进入脑干的化学感受器,起止吐作用。

      C.西沙必利:商品名普瑞博思,也是一种促动力药。其主要作用是5-羟色胺(5-HT)第四受体的激动药,刺激肠肌丛神经元,促进平滑肌运动。在动物实验和在人体上均观察到本品对全消化道平滑肌都有促动力作用。对GERD,能提高LES张力,促进食管排空和酸清除,增进胃排空。虽然西沙必利能增加LES张力,但对控制GERD最主要的发病机制tLESRs的作用不明显。西沙必利治疗GERD可偶而产生QT间期过度延长、尖端扭转型室速及(或)室颤,表现为每一连续心搏的QRS电轴均较前一个轻度变化且围绕等电位线转动。因此,西沙必利具有在某种程度与新的选择性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相似的电生理与促心律失常特性,这些特性可以解释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生。

      D.莫沙必利(mosapride):商品名加斯清(gasmotin),是1998年上市的胃肠促动力药,具有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腹胀和便秘等症状;对糖尿病型胃轻瘫有减轻饱胀、嗳气、早饱、上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对GERD病人能增高LES压力、提高食管蠕动振幅、促进胃排空,从而抑制了胃食管反流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缩短了食管酸暴露时间,减轻了反流症状。10mg,3次/d,8周后症状改善率达97.4%,与西沙必利相比,GERD病人总体改善率西沙必利为68.5%,加斯清为74.1%。最重要的是本品没有西沙必利延长QT间期、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或室颤等严重心脏不良反应,因而是一安全和高效的胃肠动力药。

      E.氯波必利(clebopride):是一种高选择性的苯甲酰胺类多巴胺受体拮抗药,该药具有剂量小、起效快、疗效高、用途广、服用安全等优点,总有效率91.4%。通过22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该药治疗2~4周后控制烧心、反酸症状有效率达80.7%。口服O.68mg,3次/d,5天,无积蓄性。

      F.伊托必利(itopride):商品名瑞复啉,具有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药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的双重作用,通过刺激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并抑制乙酰胆碱水解,可增强胃的内源性乙酰胆碱,增强胃和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并有中等强度镇吐作用。对GERD的作用研究尚少。用量成人50mg,3次/d,。

      ④黏膜覆盖药:

      A.藻酸盐抗酸剂:是一种抗酸药和藻酸的复合物,其作用与一般抗酸剂不同,嚼碎后服下,在唾液和胃酸作用下产生一种浮游的粘性凝胶,形成一保护食管黏膜炎症的屏障,以促使其愈合。所以,其作用较之单纯抗酸剂为好。本品的抗酸作用迅速可靠,咀嚼和吞咽动作还能促进唾液分泌和刺激食管蠕动,亦有利于食管炎症的愈合。对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有较好的缓解症状效果;对较严重的食管炎,可作为一种附加的治疗。国内产品有盖胃平,含海藻酸、三硅酸镁和氢氧化铝,剂量为3~6片,3~4次/d,饭后、睡前或发病时嚼后用水冲服。因本品含有铝、镁等成分,故不宜长期服用。

      B.硫糖铝:本品为含有8个硫酸根的蔗糖铝盐,呈弱碱性反应,其中和胃酸的作用很弱。在酸性胃液中凝聚成粘稠的糊状物,附着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它与溃疡面的亲和力比正常黏膜强6~7倍。对硫糖铝治疗GERD的效果有分歧意见。

      C.胶体次枸橼酸铋:又称三钾二枸橼酸铋盐,商品名德诺,是三价铋的复合物,由许多氢氧化铋和枸橼酸结合而成的基本单元,它们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大分子,在水溶液中呈胶体状态。它与蛋白质有一种很强的亲和力,结合后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本品既不中和胃酸,也不抑制胃酸分泌,而是在胃液pH条件下,与黏膜损伤处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薄膜覆盖在任何黏膜损伤处,从而隔绝了胃酸、酶及食物对损伤黏膜的侵蚀作用,有利于黏膜炎症的修复和愈合。它也与正常黏膜蛋白质结合,但结合量少。本品剂量为240mg,2/次,早饭和晚饭前半小时空腹嚼服。短期服用副作用很少,偶有头痛、眩晕、腹泻和极少的过敏反应。有极少量可被血液吸收,由肾排泄,有严重肾功能障碍者禁用。

      本品还能与胃蛋白酶发生螯合作用而使其失活。铋离子能促进黏液分泌,对损伤黏膜的愈合有一定帮助。研究还证明本品刺激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起保护细胞的作用;还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因此也有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功能。

      2.手术治疗

    GERD病人出现重度食管炎、出血、狭窄、存在食管旁疝及该种疝的并发症、Barrett食管等,均是手术治疗对象。

      GERD手术治疗的结果应是:

    ①持久而完全地缓解全部症状,消除反流引起的并发症。

    ②需要时能随意嗳气,以缓解胃胀气。

    ③必要时能呕吐。

    ④24小时食管pH监测证明反流已被控制。

    ⑤手术后病人恢复正常生活,不再需要药物治疗,能平卧睡眠而不需改变体位,不必再严格控制饮食。

      (1)适应证:

    ①GERD的重大并发症,如重度食管炎(Savary-Miller Ⅲ或Ⅳ级以上)、食管狭窄扩张疗法失败者,短食管。

    ②充分而系统的药物治疗,历时半年或1年以上不能缓解反流症状和消除并发症者。

    ③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如贲门失弛症)行贲门肌层切开术,为了防止日后的胃食管反流。

    ④经下咽部或UES下方电极pH监测证实,反复发作的喉部和肺部并发症确由反流引起,以及反流引起的哮喘发作。

    ⑤儿童的胃食管反流引起并发症,特别是频繁发作的肺部并发症。

    ⑥手术后复发,并有严重反流症状者。

    ⑦食管旁疝。

    ⑧Barrett食管,有反流症状,药物治疗不成功者;细胞有重度异型改变或癌变。⑨上腹部疾患与有症状的胃食管反流同时存在。

      (2)禁忌证:

    ①内科治疗不充分。

    ②缺乏反流的客观事实,特别是内镜检查和食管24小时pH监测的证据。

    ③症状是否由胃食管反流引起尚难肯定,目前症状不排除是由心绞痛、胃本身疾患或胆系疾患引起。

    ④有精神症状的非胃食管反流病人,病人有疑似反流的症状,同时见到他人有抗反流手术治疗成功的经过,而要求手术治疗。

    ⑤仅有胃食管反流而无并发症。

    ⑥无症状的滑动性食管裂孔疝。

      (3)手术的选择:

      ①经腹径路手术:A.大多数抗反流手术的设计是经腹切口。B.同时须处理腹部其他病变。C.手术切口疼痛较胸部切口为轻,易为病人所接受。D.腹部切口适合普通外科医师采用。E.心肺功能差的老年人。

      ②经胸径路手术:A.某些抗反流手术必须经胸操作,如Barrett食管和纠治短食管的手术。B.食管狭窄手术。C.抗反流手术失败再次手术时。D.过于肥胖的病人。E.需切除食管并行重建手术。F.有的病人经胸也可处理上腹部其他病变,术野的暴露甚至于较腹部切口为佳。G.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经腹手术可能遇到严重腹腔粘连。H.食管旁疝一般采用经胸切口。I.需同时行食管长肌层切开时。

      (4)手术重建抗反流机制的原则:

    ①手术应使LES静息压恢复到胃内压2倍的水平。如胃底折叠前胃内压为6mmHg,则术后LES静息压至少应达到12mmHg。

    ②手术所建立的LES高压带的长度不短于3cm。

    ③LES应尽量放回腹腔,使之感受到腹腔的正压。对多数无其他并发症的能还纳的食管裂孔疝,应将胸部食管周围予以游离,直达主动脉弓水平,这样可延长食管,在腹内建立一够长的食管腹段。

    ④贲门部能在吞咽时松弛,胃底折叠不应增加LES松弛时的阻力,使超过食管蠕动产生的推动力。

      有关手术治疗GERD的程式和手术选择如。

      (5)抗反流手术方法:

      ①Nissen手术:Nissen手术是360°全胃底折叠术,1956年首先由德国医师Rudolph Nissen设计和发表。屡经改进,于1977年最终定型。此种全周胃底折叠术目前已被奉为抗反流外科的经典手术,为应用最多的一种术式。他认为此手术能消除食管裂孔疝,使贲门复位,“过度”纠正了食管胃角,在括约肌处建立了一个活瓣机制。更全面地说,Nissen手术可以:A.升高LES压力。B.LES基础压力持续升高,即使松弛,也达不到胃内压水平。C.折叠的胃底起一活瓣作用,允许食物单方向运动。D.增加腹内食管的长度。胃底折叠防止了胃底部的膨胀,因胃底膨胀可引起tLESRs。

      Nissen是采用左肋下切口进路,目前临床上是经上腹正中切口操作。进腹后,先切断左侧三角韧带,向右牵拉肝左叶。从食管腹段前面横行切开后腹膜和膈食管膜,游离足够长的食管下段,绕以纱带或细橡胶管,作为牵引。充分游离胃底部,在胃小弯侧切开肝胃韧带及离断胃左动脉的几个分支。大弯侧切开胃脾韧带,离断胃短动脉。胃上部的后面予以游离,剔除贲门部的脂肪组织,注意勿损伤迷走神经。将游离的胃底由贲门后面拽向右侧,在食管胃连接部前面与左侧的胃底相遇,即形成360°的包绕。间断缝合胃底,为4~5针浆肌层缝合,中间穿经食管肌层。全部缝合长6cm。为了避免滑脱,把折叠的胃壁下边用间断浆肌层缝合于胃壁上。缝合时,经口在食管内插一46~50F的Maloney探条作支撑物,可防止缝合过紧。胃底缝合部分的松紧度以能通过一指为宜。在食管后面缝合左、右膈脚,以缩窄膈裂孔,打结后,膈裂孔应能通过一手指。

      目前,全胃底折叠术经过改良,多趋向做更短的缝合,缝合长度仅1~2cm。DeMeester提倡只缝合1针,并加衬垫物,以防撕脱。减少缝合针数是为了避免术后的吞咽困难和气顶综合征(gas bloat syndrome,GBS)等机械性并发症。

      Nissen手术还常与其他术式结合应用,如纠治短食管的Collis-Nissen手术,食管狭窄的Thal-Nissen手术等。

      Nissen手术亦可经胸操作,主要用于极度肥胖、短食管、手术后复发和胸部有其他情况需处理的病人。

      ②Belsey 4号手术:Belsey 4号手术(Belsey Mark Ⅳ)是240°的胃前壁部分折叠术。Belsey经过多年实践,试图设计一恢复贲门活瓣机制的手术,在先后放弃前3种不满意的手术方法之后,最终把第4种手术方法作为定型手术,称之为4号手术。

      手术步骤:经左胸第6肋间进胸,游离食管,向上直达主动脉弓下方。从贲门前面切开腹膜,游离贲门部全周和胃近端。左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的分支均予切断,剔除食管胃连接部的脂肪组织,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后面,用3~5针不吸收材料缝合左右膈脚,缝线暂不打结。前面,用两排缝线缝合折叠食管胃连接部。每排至少包括3针,均为垂直褥式缝合。第1排,在胃上缝浆肌层,在食管上缝肌层,缝合分别在食管胃交界部以上、以下1.5cm处。在第1排打结之后,第2排缝线首先从距膈裂孔边缘1cm处由膈上穿至膈下,再缝合胃与食管,如同第1排的缝法。最后,缝针从开始缝合处膈下穿至膈上,打结。这样食管胃交界部自然降至膈下,并与膈裂孔边缘附着。此两排缝合包绕了食管胃连接部全周的240°。后面,膈脚的缝线松松打结,食管与其后面的膈裂孔应能很容易地插入一手指。

      Belsey认为其手术的优点是:A.充分游离食管,使LES部位恢复成5cm长的高压带,无张力地还纳入腹腔,符合生理。B.左侧第6肋间切口,可切断肋软骨弓,充分暴露上腹部,便于处理同时存在的上腹部病变。C.严重食管炎或食管运动障碍者,此手术是指征。D.适合处理复发性胃食管反流。E.适用于肥胖者。

      Belsey手术存在的问题是:A.食管壁肌纤维薄弱,缝合后有组织被切割的可能。B.部分折叠能否彻底起抗反流作用,亦成问题。

      ③Toupet手术:Toupet手术是270°部分胃底折叠术,1963年由Toupet所倡用。此手术的目的是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和GBS的发生,这些并发症多见于Nissen手术之后。起初是在开式经腹情况下施行,现多在腹腔镜下施行。

      手术步骤:先游离食管下端及胃底,一如Nissen手术的做法。松松地缝合左右膈脚,将胃底从贲门后面牵拉至右侧,先与膈裂孔的右侧边缘(即右膈脚的上方)缝合数针,再把食管的两侧与胃底缝合,胃底包绕食管约270°(食管周径的1/4无胃底包绕。

      ④Watson手术:Watson 1991年报告他设计的一种抗反流手术,认为此手术更符合生理。

      手术步骤:切开膈食管膜,用带子牵拉食管,游离食管周围粘连,使疝复位,食管可能在腹腔有4~6cm的长度。将食管牵向前,暴露膈脚,在食管后面予以间断缝合,所余膈裂孔缝隙以能通过一示指为度。再将食管右后壁缝合于右侧膈脚上。将胃底顶部浆肌层与膈的下面缝合,便建立了食管之间胃的锐角。再做一120°前外侧胃底折叠术,即把胃底内面与食管前面作间断缝合。

      ⑤Dor手术:Dor手术是胃前壁180°包绕,1962年由Dor所发表。方法是将胃底松动后拉至食管前面,缝合于食管腹段的左侧壁和前壁上。游离胃底时可离断1支或数支胃短动脉,或不予离断。食管与胃两行纵行缝合长4cm。最后将左右膈脚缝合。贲门失弛症行贲门肌层切开术后,行Dor手术可将胃底掩盖在显露食管胃黏膜下层的创面上,起保护作用。此种术式还可恢复足够长度的腹段食管。

      ⑥Lorta-Jacob手术:1957年公布,为食管胃底固定术。手术方法为全周游离食管末端及贲门部。用3、4针间断缝合线缝合胃底与食管下端左侧壁,形成极小的角。再将胃底固定于膈下。在食管后面缝合左右膈脚。

      ⑦Kümmerle手术:1972年应用。有报告手术复发率为20%,其中仅6%需再手术。此手术方法简单易行,不须游离贲门部。将膈脚在食管前间断缝合,与食管间可容一指通过。将胃底缝合于膈下面,缝合起始于食管左旁1cm处,沿向前向左方向进行。

      ⑧贲门斜行套叠术:贲门套叠术是国内学者设计的一种抗反流手术。

      具体方法:先缝合左右膈脚,缝线暂不打结。充分游离食管下端和胃底,确认食管胃连接部,以此处为中心将食管与胃缝合,使食管末端套入胃底之内。套入深度为:胃大弯侧在食管胃连接部以上、以下各套入5cm,胃小弯套入3cm,胃前壁和胃后壁正中均套入4cm,除此4点缝合之外,其余再在胃壁和食管之间补充缝合数针即完成套叠。最后膈脚之缝线打结。

      此手术可在腹腔操作,对短食管,也可在胸腔操作。

      ⑨防反流支架与人工贲门:防反流食管支架和人工贲门均是近年江苏西格玛公司所设计制造。带瓣膜防反流支架为CZESⅢ,支架的长短、内径、提取支架的尼龙环与普通型支架相同,其下1/3内壁上有与支架内壁覆膜连成一体的向下延伸2.5~2.8cm的硅酮瓣膜,反流发生时,瓣膜向支架内回缩,关闭瓣膜的中间通道,起到防反流的作用。人工贲门的结构与防反流支架大致相同。

      上述技术经过动物实验观察之后,国内少数医院已应用于临床。许国铭等(1999)报告17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以及术后患者,安放支架后管腔开放良好,能通过胃镜,经钡餐造影、24小时食管pH监测证明无1例发生异常反流。张伯生(2002)应用防反流型支架24例,人工贲门46例,经钡餐造影显示通过良好,内镜检查见瓣膜活动功能正常,部分病人术后24小时pH检测未发现异常。

      ⑩内镜方法抗反流手术:近年,在国内一些学术会议上有人报告应用胃镜对GERD病人进行食管或食管胃吻合口缝合术,以缩窄食管管腔,达到抗反流的目的。

      该项技术由美国巴德(Bard)公司首创。具体方法是把内镜及缝合器(巴德内镜缝合器)插入食管,将欲缝合之组织吸入缝合器,组织便被折叠,将缝针穿透组织,然后再缝合第2针,用打结器打结,完成缝合。手术在局麻下施行,20~30分钟即可完成,如缝合过紧,尚可拆除缝线。据介绍,90%的病人术后6个月无反流或轻微反流,70%的病人症状得以缓解。此项技术在国内外一些医院已经应用,短期疗效较好。国内杨云生应用23例,近期效果肯定,有效率78%。因例数较少,开展时间短,远期疗效如何,尚难断言。

      与巴德内镜缝合技术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Stretta手术,此手术是用射频技术在食管胃连接部造成瘢痕,约束该部位的管腔,使之略狭窄,起到抗反流的作用。

      3.手术并发症与手术失败:

    抗反流手术术后可发生并发症,也可能出现复发,或手术失败。一般认为,术后症状与术前相同,可作为手术失败对待;术后有数月或数年症状缓解期,之后又出现与术前相同的症状,可以认为是复发;如为新出现的症状,与术前症状不同,可认为是并发症。但并发症严重者可视为手术失败,此两者有时难以界定。

      手术失败是病人在手术后反流症状持续存在,4%~9%的病人胃底折叠术后不能控制反流,而仍有反流症状。此种反流症状有时较轻,或病人无自觉症状,只能由食管pH监测来确定。

      (1)常见并发症:

      ①胃轻瘫:是因术中迷走神经损伤引起,单侧损伤多影响不大,双侧损伤则可引起胃停滞。如在术中能发现有此情况,除了胃底折叠术之外,可加做幽门成形术或幽门肌层切开术,后者较少产生术后十二指肠胃反流。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术后顽固性腹泻,称为 “迷走神经切断后腹泻” (postvagotomy diarrhea),颇难纠正。

      ②吞咽困难:有许多因素可引起术后吞咽困难,异常的食管运动(IEM)即可有吞咽困难症状。De Meester等统计,连续100例有反流和行Nissen手术的病人,65%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吞咽困难,44例有异常食管运动。术后因控制了反流和修补了食管裂孔疝,往往可使吞咽困难减轻。轻度吞咽困难约3个月可以消失,此为组织水肿所致。如术前不存在吞咽障碍,术后出现严重而持续的吞咽困难,则系缝合过紧,文献上称之为“机械性并发症”。病人食管体部下3/5在术前测压即见有低振幅收缩(<20mmHg),在做Nissen手术之后,就有出现吞咽困难的可能。此种病人应行阻力较小的部分胃底折叠术。吞咽困难还可出现于折叠缝合不准确时,如把胃底缝合在胃体上,折叠缝合太紧、太长,或膈脚缝合裂开,折叠部分疝入胸内等。

      ③反流:典型情况下,反流复发是未能确认短食管的存在,故缝合过紧,使折叠部分术后疝入胸内,或撕脱。缝合封闭膈脚是抗反流手术十分重要的一步,绝对不能省略,文献报道,不少手术者不缝合膈裂孔,常招致术后复发。

      ④胃缺血和穿孔:文献指出,在短食管的情况下,行胃底折叠时,把胃底留置胸内,有20%的病人发生胃缺血和穿孔,胃缺血与膈裂孔紧缩并压迫通过膈裂孔之胃血管有关。任何胸内胃底折叠术均为一危险做法,应予避免。

      ⑤气顶综合征(GBS):在典型情况下多发生于全周胃底折叠术之后。病人感觉胀饱,不能嗳气以缓解胃胀。De Meestet等发现,轻度GBS见于11%~23%的抗反流手术之后。GERD病人的胃胀亦可能与过多吞咽空气以清除酸性反流物有关,并成为习惯。

      (2)常见手术失败原因:

    以Nissen手术为例,其失败的原因有:

    ①胃底折叠缝合全部或部分脱落,反流症状复现。

    ②包绕之胃底滑脱至胃体上(“滑脱Nissen”),引起胃梗阻。

    ③胃底折叠缝合过紧和过长,术后即有吞咽困难。

    ④胃底折叠部分疝入胸内,引起溃疡、穿孔和出血。

    ⑤膈裂孔未封闭,形成食管旁疝。

    ⑥胃去神经综合征,有胃排空障碍和腹泻等表现。

      根据Rice(2000)的分析,抗反流手术失败主要与以下3个因素有关:

      ①病人的选择:经过仔细了解病史,可发现有许多病人具有很高的手术失败的潜在危险。理想的行抗反流手术病人应有典型的症状,有用PPI易于控制的烧心症状,一个小的可复位的食管裂孔疝,LES压力低下,食管运动功能良好,24小时pH监测显示病理性反流。

      病人的病史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对药物治疗无反应、不典型症状(疼痛、吞咽痛、嗳气、咳嗽、喉痛、哮喘等)、需扩张的食管狭窄、急需手术来缓解症状等情况,均是发生一些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的根源。了解病人不仅是根据症状,还须作更仔细的检查。手术前应明确酸反流和症状之间的关系。虽然24小时pH监测并非是完善的“金标准”,但毕竟是较可信赖的检查方法。异常24小时pH监测(食管pH计分和pH<4的%)是惟一能预示手术成功的手段。如pH监测结果正常,而症状顽固存在,则应寻求引起症状的其他原因。

      手术前应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对病人做全面的检查,如钡剂造影、食管胃十二指肠镜及活检、食管压力测定。病人有明显的嗳气和胃胀,应查其胃排空。同时有重度慢性胃炎的病人,术后肯定还会有上腹部不适、疼痛和进食后停滞感,抗反流手术仅能缓解反流症状,对慢性胃炎的病情不会有何帮助。病人术前的情况应改善,如降低体重、停止吸烟,对呼吸道状况(支气管炎、哮喘)和便秘等情况应予治疗,术前减少活动对手术并不利。

      ②医生经验:首先,外科医生对GERD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对抗反流机制的解剖和生理缺乏了解,是做一个不恰当和失败手术的原因。无论是开式或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复手术,都要求外科医生技术熟练和富有经验。据统计,在做前20个手术的医师中,腹腔镜手术失败率(半途改为开式,或术后需早期再手术)为26%;20个手术之后则为11%。术中没有富于经验的助手配合,失败率为55%;助手若有经验,失败率则为21%。

      ③手术问题:手术应恢复腹段食管一足够长度,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食管游离不够,在有张力的情况下进行胃底折叠术,易引起术后缝合撕脱、折叠部分疝人胸内或滑至胃体部(“滑脱Nissen”),手术归于失败。腹腔镜下进行胃底折叠术,比开式手术更易造成胃或食管穿孔,且在术中不易被发现。在游离食管时,损伤迷走神经,易引起新的症状。手术还应重建膈裂孔,过去,有10%的腹腔镜手术并发了食管旁疝,这些病人均未重建膈裂孔。此外,还应根据食管测压结果来选择术式,食管运动功能欠佳者,宜选用部分胃底折叠术,避免行Nissen手术。  二、预后

      手术后疗效好,控制呕吐或反流疗效达95%,死亡率一般仅0.6%,术后疗效判断标准:

    ①全部症状与并发症完全、永久性解除;

    ②能够打嗝、排出胃内多余气体;

    ③必要时还能呕吐;

    ④食管动力学研究和24h食管pH值监测结果正常,或接近正常值范围。主要合并症有复发,折叠部回纳到胸腔,食管胃连接部狭窄及胀气综合征(gasbloat syndrome)等。后者发生原因可能与手术中损伤迷走神经分支有关。有人提出在行Nissen手术时加做幽门成形术,以改善因胀气综合征而致的胃扩张。Spitz报道Nis-sen术后有10%病例有肠粘连并发症发生,应引起重视。韩茂堂等(1987)报道有明显食管胃反流不伴有裂孔疝的8例新生儿,6例经腹部途径,2例经胸部途径施行Nissen手术,其中4例做胃底部分包绕,术后效果良好,1例死亡。

  •   胃食管反流病预防

    改变生活方式其目的在于减少酸的反流和减少反流物与食管黏膜的接触时间。

      1.过度肥胖者会增大腹压而促成反流,所以应避免摄入促进反流的高脂肪食物,减轻体重。

      2.少吃多餐,睡前4h内不宜进食,以使夜间胃内容物和胃压减到最低程度,必要时将床头抬高10cm。这对夜间平卧时的反流甚为重要,利用重力来清除食管内的有害物。

      3.避免在生活中长久增加腹压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包括穿紧身衣及束紧腰带,有助于防止反流。

      4.戒烟、戒酒,少食巧克力和咖啡等,因抽烟减少唾液的生成,也与烧心有关;饮酒、进食巧克力和咖啡等会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延缓胃的排空,食管清酸能力下降。

  • 胃食管反流病一般护理

     胃食管反流病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 胃食管反流病饮食原则

      胃食管反流病饮食保健

    餐后易致反流,故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也不宜立即卧床。控制饮食,少食多餐。戒烟以增强食管黏膜抵抗力。酒、浓茶、咖啡、巧克力等均可降低LES压力,应少用或禁用。高脂饮食能促进缩胆囊素和促胃液素分泌增多,降低LES压力,应减少脂肪的摄入。

胃食管返流病,胃食管返流疾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下食管扩约肌(LES)松弛期间,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称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发性松弛引起,有利于胃内气体排出,食管会出现推动性蠕动将胃液推进到胃里,正常情况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损伤。病理性反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常合并食管炎,人群中约10%-20%有胃辅反流症状,但X线内镜检查可无异常发现,可能在相当长时间不被认识。持续发展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溃疡、出血及巴瑞特(Barrett)食管,后者为癌前期病变。还可能发生食管外的并发症。如酸性喉炎、呼吸道痉挛、肺的损伤并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