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痰饮

    痰饮是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呼吸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胸部
    多发人群:青壮年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1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 5000元)
    疾病症状:胸闷,心悸,气喘
    相关检查:
    并发症:脑囊虫病,垂体性侏儒症,痰热咳嗽
    治疗药品:痰饮丸,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
  • 痰饮疾病病因

      多因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

  • 痰饮辨证论治

    痰饮中医治疗

      关于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因为痰病的种类繁多,所以治疗应有所不同。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化痰。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窍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湿化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化痰;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健脾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咽喉,宜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络筋骨,宜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证见】 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润,脉弦滑。

      【治法】 温阳化饮。

      【方药】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针灸疗法

      (1)痰饮壅肺:针刺可选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2)痰饮凌心:针刺可选内关、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心脾。

      (3)痰湿中阻:针刺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痰饮是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