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儿童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

创伤 2012-08-08 09:38 13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是由于外伤导致的寰椎和枕骨分离的一种病理状态。Bucholz等通过尸检发现,颈椎外伤导致死亡的患者中约33%存在寰枕关节脱位。也有学者指出,约18%外伤致死的儿童患者存在寰枕关节 ...

  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是由于外伤导致的寰椎和枕骨分离的一种病理状态。Bucholz等通过尸检发现,颈椎外伤导致死亡的患者中约33%存在寰枕关节脱位。也有学者指出,约18%外伤致死的儿童患者存在寰枕关节脱位。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文献报道中较少见到类似报告。

  寰枕关节脱位的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没有任何神经损伤的症状体征,可以表现为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也可以表现为四肢瘫痪。国内之所以罕见寰枕关节脱位的病例报告,缺乏方便快捷的诊断手段可能是主要原因。

  Traynelis等学者将寰枕关节脱位分为3型,Ⅰ型是前脱位,Ⅱ型是纵向脱位,Ⅲ型是后脱位。Przybylski等综述文献发现,36%的没有获得正确诊断的寰枕脱位的患者由于不恰当的固定,导致症状加重。Collato等报告了1例患者伤后早期没有神经损伤,但由于误诊导致症状加重,长期随访其肢体瘫痪没有恢复。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正确固定可以防止症状加重。

  有众多学者提出,诊断寰枕关节脱位可利用多种X线平片的方法,同时也有学者回顾以往病例发现,仅有部分病例可以通过X线平片进行诊断。其原因是颅椎区解剖关系复杂,影像重叠,使得理论上的诊断指标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反复复查颈椎侧位平片,并且对比,比单次颈椎侧位平片对诊断更有帮助。有学者复习病例和影像学资料发现,90%的患者存在咽后壁水肿,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提示再次摄片进行观察或者进行CT或者MRI检查。三维重建的CT特别是冠状面CT对侧方脱位有决定性的诊断作用,重建的中矢面CT对前后脱位有决定意义。而MRI仅对脊髓损伤和硬膜下血肿具有诊断作用。

  针对寰枕关节脱位的治疗是从急救现场开始的,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正确固定颈椎防止继发性损伤。但是针对轴向牵引存在争论,对于仅有纵向移位的病例,由于存在不稳定,牵引可以加重神经损伤,但是针对Ⅰ型和Ⅲ型脱位有牵引复位后神经症状改善的报告。复位以后的治疗针对儿童和成人有不同的选择,儿童因为愈合能力强,可以在Halo—vest固定下保守治疗,成人选择非手术治疗后有因为依然存在不稳定而又进行手术对寰枕关节进行融合的报告。虽然有手术后症状加重的报告,大多数患者神经功能可得到—定程度恢复。

1、网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河北健康网(www.hbjk.cn)字样。
省内医院
热门科普
  • 创伤性气胸如何治疗
    一、闭合性气胸 小量闭合性气胸可自行吸收,不需特别处理,但应注意观察其发展变化。中、大量气胸可先行胸腔穿刺,若一直抽不尽、抽气不久又达抽气前的积气量、另一侧亦有气胸、合并血胸、需行全身麻醉或
    82971次观看数 2011-03-10 15:07:58
  • 车祸后胸外伤如何救护
    轻度胸外伤只是胸壁被擦、受挫等,主要表现为胸壁疼痛,经过止痛、热敷、服用舒筋活血药等治疗,几天即可康复。重度胸外伤则为肋骨骨折,以及由此引起的血胸或气胸,可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1
    82972次观看数 2011-03-10 15:07:59
  • 谨防儿童鱼刺卡喉窒息
    吞咽异物虽然是小儿急症较常见的一种,却也往往非常危险,极易致命。异物一旦堵塞到声门,会引发急性喉梗阻,后果常常就是窒息而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让孩子食用软体果冻、花生米、枣核等食物,而一旦孩子
    82998次观看数 2011-03-10 15:09:24
  • 冬令滴鼻药需警惕窒息
    市面及药房有售的滴鼻药水,种类繁多,由于这类药水利用收缩血管药物,压抑鼻黏膜发胀,可达快速通鼻塞的效果,这种药物不可长期使用,否则鼻粘膜因此而产生依赖性。 在严寒气温下,鼻敏感最容易“发作”
    82999次观看数 2011-03-10 15:09:24
  • 宝宝游戏时的安全习惯
    在室内游戏 天真无邪的游戏可能造成严重的受伤甚至死亡。以下是几条如何让室内游戏变的安全的准则: 不要允许孩子在室内跑或跳。 不要允许你的孩子在厨房或浴室游戏。 协助你的孩子
    83000次观看数 2011-03-10 15:09:25
  • 冬季滴鼻药需警惕窒息
    在严寒气温下,鼻敏感最容易“发作”,患者切勿急于消除鼻患而贪方便,滥用市面出售的滴鼻药水,导致鼻粘膜永久肿胀,呼吸受阻塞,可能出现窒息危险。 鼻敏感患者并非首次接触致敏物质,便会产生敏感反应
    83001次观看数 2011-03-10 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