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婴幼儿期孩子特殊心理现象

心理治疗 2011-03-17 15:27 13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婴幼儿期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方面具有许多特有的现象,了解这些特有的心理现象,对我们父母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婴幼儿期出现的一些特殊心理现象作分析,以便年轻父母们能更好 ...


  婴幼儿期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方面具有许多特有的现象,了解这些特有的心理现象,对我们父母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婴幼儿期出现的一些特殊心理现象作分析,以便年轻父母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踢凳子可以“出气”

  一天,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被小凳子绊倒,他很生气,站起来后,怨恨地朝那凳子踢了几脚,由此,他的气也就消了。

  分析: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脑子里有一种泛灵论的思想,他们认为周围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凳子也不例外。所以踢几脚凳子,“报仇”以后,幼儿的心理也就恢复了平衡。

  教育提示: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成人就不应该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将孩子绊倒的木条。因为这样做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不是说谎的说谎

  一个4岁多的女孩,非常喜欢邻居小朋友的长毛绒娃娃,在她的再三要求下,妈妈答应在她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一个同样的娃娃。可是,第二天她就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长毛绒娃娃棗可漂亮了。事实上,她妈妈还没有给她买长毛绒娃娃,因为那时离她的生日还有3个多月。

  分析:这是三四岁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过程性的心理现象,到孩子六七岁或者更大些时,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这时候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往往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混淆,不能清楚地把它们区分开来,因而会把童话故事当成真的,也会把自己臆想的事情、渴望的内容当作真的,并以肯定的形式加以叙述。

  教育启示:孩子出现这种“叙述与事实不相符”现象,并不存在“虚荣”和“故意说谎”的成分。因此,我们不能将之视为“不诚实”之类的品德问题,否则,这个“不诚实”的标签将会成为孩子今后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要做或者应该做的是: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情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愿望中的东西区分开来。

  孩子哭闹的选择性

  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慈祥的母亲面前常以哭闹来进行“威胁”,进而达到目的;在严肃的父亲面前,却变得十分乖巧,从不敢尝试以哭闹来达到目的。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独生子女的一种心理现象:哭闹的选择性。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哭闹的选择性主要是因为孩子从小在不同的人面前哭闹,受到不同的强化所致。比如,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母亲面前,只要一哭闹,想要什么,肯定就能得到什么——这是对孩子哭闹任性行为的一种正强化;而在严肃的父亲面前,以哭闹作“威胁”,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有时还挨一顿打——这是对孩子哭闹任性行为的一种负强化。由于大人的不同强化,所以孩子的哭闹任性行为也就有了选择性。

  教育启示: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时,如果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他不哭闹,我们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不要等到他哭闹后才给予满足,否则就会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倾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任凭他怎么哭闹,也不能满足他——这方面父母和爷爷奶奶们态度一定要一致且坚持到底,否则也会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倾向,给以后的教育带来障碍。

  正常的自言自语

  在孩子3~5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做游戏时常常一边做着各种动作,一边叽叽咕咕地说话。比如有位4岁多的小女孩假装给布娃娃打针,并对着布娃娃说:“你生病了,我给你打针,要勇敢,不要哭泣……”又如,在下棋的时候,在走棋之前,有的孩子也常常自言自语地说:“应该这样……不对……先走那个……这就好了……”

  分析:对孩子的自言自语,许多父母很是担心,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发展的一个的阶段,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思考问题过程的一种“伴奏”,到6~7岁时大多数孩子能将这种“伴奏”转变为“默默的思考”——像我们成人一样,只有当思考发生困难时,才会再次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教育启示:孩子的自言自语有两种:一是游戏语言,一般3~4岁的小孩子在一边游戏或活动时,一边自言自语;二是问题语言,它往往发生在孩子5岁左右,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怀疑时就会出现自言自语。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出现自言自语现象,做父母的没必要担心,一般7岁以后,它会自行消失。

  百听不厌和百看不厌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三四岁的孩子对一个生动的故事往往会百听不厌,故事刚讲完又要求再讲下去,有的故事孩子都听得很熟了,甚至大人讲错了他都会纠正,但他还是乐意听爸爸妈妈给他讲。

  分析:这既不是因为他们娇气喜欢缠人,也不是因为他们关心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因为在听故事时,孩子头脑里会呈现出生动的形象,因而感到了满足的缘故。这是这个时期小孩想象发展所特有的一个特点: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同样的道理,孩子对喜欢看的动画片总是百看不厌也是这个道理。

  教育启示:孩子的这种“百听(看)不厌”的心理是许多年轻父母不能理解的,也是许多缺乏耐心的父母所无法容忍的,又是许多年轻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的这种“百听(看)不厌”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地消失。

  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所以希望年轻的父母们多研究,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更好地理解孩子,体谅孩子,教育好孩子。

1、网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河北健康网(www.hbjk.cn)字样。
省内医院
热门科普
  • 小儿肾病的治疗要点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泌尿系统中的常见病,目前肾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尤其是小儿肾病,初治缓解率可以达到80%,但是因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其治疗有许多特殊性,与成人完全不同,不能用治疗成人的方法
    89689次观看数 2011-03-17 15:39:45
  • 小儿肾病传统治疗措施
    1.小儿急性肾炎: (1)西医治疗原则:目前无特异治疗方法,急性期处理主要是对症处理,纠正病理及生理异常,防止急性期严重合并症,保护肾功能,以利其自然恢复,如抗感染、利尿降压等。 (2)中
    89690次观看数 2011-03-17 15:39:45
  • 宝宝睡眠异常现象
    睡眠异常现象一 6岁的杰杰看完枪战片,非常兴奋,临睡前还模仿电影里的招式,把妈妈逗得笑不停。可刚刚睡着才半小时,杰杰突然惊叫一声坐起,表情惊恐地大叫:“妈妈!妈妈!……”妈妈赶紧抱住他,安抚他:
    93339次观看数 2011-06-17 11:23:27
  • 饮食法可治小儿孤独症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不可忽视儿童孤独症的预防。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因而能预防儿童孤独症。 独生子女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
    101926次观看数 2012-09-13 14:53:18
  • 儿童多动症心理治疗很重要
    目前对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 所选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精神兴奋剂,如哌醋甲酷(Ritalin)、右旋苯丙胺(Dexedrine);苯异妥因(Pemoline)等,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很严
    103251次观看数 2012-10-25 13:31:37
  • 小儿多动症会影响智力吗?
    多动症儿童虽然多动、注意力涣散、任性冲动、学习困难,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智力低下,反而,某些多动症儿童具有很高的天赋,在某一方面,比如画画、唱歌等表现很突出。
    114636次观看数 2013-02-14 09: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