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中药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 2013-03-29 16:25 13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 ...

  鲜中药发泡疗法

  历史渊源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

  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芥子泥 )敷“中颠”(百会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宋代:宋代率先将发泡疗法称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 :“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 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此期发泡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 :“治疣痣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枚,捣烂点之。须臾即泡,三五日脱落。”赵学敏《串雅外编》有 :“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朱棣所编《普济方》中说 :“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倾发泡,揭去。” 晚清时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所述的发泡方剂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所载的发泡验方不胜枚举,并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扩大了应用范围。总之,历代众多医籍中 均载有不少发泡疗法的方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

  (2) 现代应用及研究

  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例证不胜枚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 ,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客观评价

  (1)确有一定疗效,但非秘方、也非祖传

  发泡疗法,例如用珍贵的鲜中药系例药材调制后,外敷于发病关节(或穴位),经数小时左右去除草药,大约1~2天内,敷药处出现小泡并逐渐融合成大泡,将泡刺破后,积液排除,患处逐渐愈合,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如上所述对一些疑难病症确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秘方,也非家族祖传。 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诊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究的行列,有必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

  (2) 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

  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或达到100%,或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疗效 评判标准,进行多单位和多中心的统计,尽量做前瞻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例总结的相对科学性。

  (3) 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发泡疗法虽然已有不少报道,但极大多数仅为病例总结,而且样本较小,更缺乏基础理论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难于走向世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崇医师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议国内学者多申请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发泡疗法的机制研究作出贡献。

  发泡药物与其他用品

  药物:发泡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一般选用1~2种即可。各种药物虽都能发泡,但其药理机制不完全相同,所以应对症下药。

  其他用品:治疗盘、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注射器一副等。

  操作方法

  (1) 摆好体位,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选定穴位或部位,并暴露发泡部位。敷药前将痛点或穴位处清洗干净,局部消毒。

  (2) 将选定的药物敷于确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3) 用消毒纱布包扎,以胶布固定敷药,以防止药物滑脱。

  (4) 敷药后数小时,敷药部位发热、有少许疼痛(因个人局部皮肤情况不同时间有所不同)。随着时间推移,病人感局部灼痛感,蚁走感,皮肤潮红,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当灼痛感极强时,将所敷的药取下,将小泡用消毒纱布包扎好或上扣一直径约3cm的消毒瓶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注意保持伤处的干净。禁止用水清洗伤处,避免感染。

  (5) 一般将药取下之后,敷药的部位皮肤表层红肿,这时患者有些胀痛感。6~12小时后,伤处皮肤逐渐起泡,初为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水泡,水泡会逐渐变大,最后溶成一个比较大的水泡或2至3个较大的水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底部侧面,抽出水泡里面的白色液体。

  (6) 伤口愈合时可有伤处皮肤及周围有些骚痒。几天以后,结口处自行脱落,新长成的皮肤呈紫红色,一段时间后,皮肤紫红逐渐变浅变淡。发泡处的皮肤愈合复原后,根据需要还可再次发泡。

  适应症

  (1) 多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

  (2) 也可用于妇女痛经、过敏性鼻炎、牙周病、面神经麻痹、肝炎、疟疾、小儿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等。

  注意事项

  (1) 应用本疗法前,首先要明确病情,按疾病需要,选择发泡部位,然后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2) 由于发泡的药物多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创伤,所以本疗法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故除本疗法介绍的适应证外,其他病症一般不宜使用。有些发泡的药物还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发泡药物禁止口服和乱敷。药物敷用后应即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或滑脱。中药发泡疗法还有很多,使用发泡疗法应选择适宜的药物与穴位,外敷的部位不宜过大。

  (3) 发泡后,可以将水泡挑破,也可以不挑破让其自行吸收。但要注意局部清洁,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

  (4) 如病情需要在原发泡处进行第二个疗程即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治疗时,必须待发泡处皮肤完全愈合后再进行。

  (5) 发泡部位一般不会感染,愈合不留疤痕。如发泡处感染,即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

  (6) 在治疗一些急性或烈性传染病(如白喉)时,应配合应用抗毒素、抗菌素或其他药物。疼痛明显时可服用一些止痛片,疼痛会越来越轻,直至伤口自行愈合。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鱼腥发物,避免冷水。

返回骨科首页 我来评两句
1、网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河北健康网(www.hbjk.cn)字样。
省内医院
热门科普
  • 强直性的典型表现
    腰背痛、晨僵、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和胸廓活动度减低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尤其在病情活动期间。前已述及,本病腰痛症状不因休息而缓解,活动反而使症状减轻。活动期常有夜间痛,可影响睡眠,严重
    83229次观看数 2011-03-10 15:20:52
  • 哪些症状最早预示强直性脊柱炎
    (1)腰痛或不适:是本病最常见症状,发生率90%左右。其发生隐匿,常为隐痛,难以定位。病人常觉得疼痛或不适部位在臀深部,疼痛严重者常位于骶髂关节,有时可放射至髂嵴或大腿背侧。疼痛可因咳嗽、喷嚏
    83230次观看数 2011-03-10 15:20:53
  • 什么人需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资料统计,我国有400余万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有些人一有下肢痛就担心自己是否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尤其是HLA—B27阳性的人更是忧心忡忡。哪些人易患强直性脊柱炎呢?
    83231次观看数 2011-03-10 15:20:53
  • 去脑强直是什么?
    去脑强直,也叫去大脑强直,是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连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常见于重症脑出血昏迷期,天幕疝晚期,脑室出血,中脑、桥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脑干损伤等。
    83232次观看数 2011-03-10 15:20:53
  • 哪些体征预示强直性脊柱炎
    1、脊柱僵硬和姿势改变:早期即可见到平腰(腰椎前凸减少或消失)及腰椎背伸受限;晚期可见到腰椎前凸反向变为后凸,脊柱各方面活动均受到限制。除非髋关节有内收、外展畸形,脊柱侧凸很少见到。晚期有脊柱侧凸
    83233次观看数 2011-03-10 15:20:53
  • 强直的首发症状有哪些?
    (1)腰痛或不适:是本病最常见症状,发生率90%左右。其发生隐匿,常为隐痛,难以定位。病人常觉得疼痛或不适部位在臀深部,疼痛严重者常位于骶髂关节,有时可放射至髂嵴或大腿背侧。疼痛可因咳嗽、喷嚏或其
    83234次观看数 2011-03-10 15: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