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腰椎旁向椎间孔处注射消炎镇痛药液,药物除了有部分滞留在椎间孔、椎间关节处外,一部分药液进入硬膜外腔,直接 ...
经腰椎间孔注药治痛术
一、应用解剖
腰骶部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前支、后支和脊膜支。后支又分出内侧支绕关节突各,行于关节突和副突间的骨纤维管内,并发出细支分布到关节突关节和邻近的肌肉。上三对腰神经的外侧支斜行向外下方,除发出肌支分布到附近的诸肌肉内,其皮支在骶棘肌外缘穿出筋膜,跨过髂嵴的后部,至臀部称为臀上皮神经。下三对腰神经还发出细小分支到达骶部皮肤。
腰骶部神经的前支首先形成腰骶神经丛,然后再分出若干分支支配腰骶部及下肢相应部位。腰丛是由第1、2、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组成。第1腰神经有时还接受耒自第12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腰丛的神经根穿出椎间孔后,位于腰椎横突前方,腰大肌后方,其部分分支进入腰大肌。骶丛由第4、5腰神经和第1、2、3骶神经的前支组成。出椎间孔后,位于骨盆后壁,其后面紧贴梨状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下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在进入骶丛前先合并成腰骶神经干。骶丛的主要终末支为坐骨神经。
二、操作方法
1、穿剌点定位
选择穿刺点时, 先确认有椎间盘突出的同一棘突间隙,如腰4~5椎间盘突出时先找到腰4~5棘突间隙,画出标记,然后找出上一个棘突间隙,在两棘突间隙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向患侧(即腰及下肢疼痛侧)旁开2~2.5厘米,即为穿刺点。旁开的距离可有个体差异,笔者测定并经X光验证,男性平均为2.22厘米,女性平均为2.07厘米。
2、进针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令其双髋膝屈曲。皮肤常规消毒后,在穿刺点略向内斜(即向棘突方向)10~15度进针,进针约4厘米时触及关节突(笔者测定男性平均为4.32厘米,女性平均为3.71厘米),退针至皮下,将针向外斜10~15度,垂直进针约5~6厘米,针尖可触及椎体后缘(笔者测定男性平均为5.82厘米,女性平均为5.60厘米),将针后退厘米,针尖斜面转向内侧(正对椎间孔),回吸无血液或脑脊液流出,可注入试验量局麻药,如无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征象可注入消炎镇药液10-20ml,或注入选影剂观察针尖所处位置进行其它治疗。
有的医生喜欢在棘突旁开3~5厘米处进针,穿刺针向内斜,虽然同样可阻滞神经根。但刺中神经根、动脉、静脉的机会明显增加,初学者不宜采用。进针的角度向内侧倾斜较大时,针尖容易进入椎间孔甚至刺入蛛网膜下腔,应预注意。目前使用这种椎旁斜入法穿刺的医生己逐渐减少。
三、阻滞成功的标准
向椎间孔处穿刺时,针尖触及椎体后缘是穿刺到位的标志。由于采用垂直穿刺,针尖不会触及神经根,不会产生“异感”。在椎间孔处注射药物,患者常有向该神经分布区传导的感觉,停止推药后,该感觉消失。试验性注射1~2%利多卡因3~5毫升后数分钟后,相应的阻滞区内浅感觉减弱或消失应视为阻滞成功的标志。病人原有的腰及下肢疼痛减轻或消失也帮助确认阻滞的效果。
四、阻滞后生理变化
在椎间孔处注射局麻药后,阻滞区可出现皮肤触觉、温觉及痛觉减退直至消失。肌力及肌张力降低。直腿抬高试验的角度变大,诱发的牵涉痛减轻。。由于药液阻滞了灰白交通支,多有下肢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笔者在腰椎间孔处造影时发现,用力快速注射造影剂,有时造影剂沿椎体外缘向前流至前纵韧带处积聚,此时注入局麻药可阻滞腰交感神经节,病入出现明显的下肢血流量增加,皮温升高,出汗减少。 1 2 上一页下一页 返回骨科首页 我来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