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当准妈妈 遭遇了羊水早破

流产 2013-02-10 10:36 13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未到正常分娩时间,胎膜提前破裂,羊水流出,称“羊水早破”。羊水早破多见于怀孕后期的女性,占总分娩人数的12%左右。 ...

  未到正常分娩时间,胎膜提前破裂,羊水流出,称“羊水早破”。羊水早破多见于怀孕后期的女性,占总分娩人数的12%左右。

 

  羊水早破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生殖道感染、宫颈松弛和胎位异常等;其他因素有先天性胎膜发育不良、腹部创伤、性生活创伤等,这些因素虽然并非主要原因,但也并不少见。

  羊水早破的危害 首先,增加了母婴的感染率。羊膜腔过早地与外界相通,便于微生物的入侵,从而易导致孕妇产褥感染和胎儿吸入性肺炎。其次,可引起早产。羊水早破,胎儿生存环境改变,妊娠不得不提前结束。第三,易发生脐带脱垂。意外破水时,脐带会与流出的羊水一同滑出,引起胎儿宫内缺氧,甚至危及胎儿生命。

  羊水早破的表现及判断 典型表现是孕妇突然感到阴道内有液体流出,开始大量、继而少量或间断排出,当咳嗽、打喷嚏或负重时,流量会加大。但是,如果破口比较小或位置比较高、阴道流水不多,判断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妊娠晚期,由于尿道口比较松弛,用力时常有尿液溢出,加上此时阴道分泌物较多,到底是羊水还是分泌物流出,往往一时难以判断,常常会使羊水早破得不到及时诊断。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是用pH试纸沾一下阴道流出的液体,如果试纸显蓝色,流出的就可能是羊水,宜尽快去医院就诊。

  羊水早破的处理 首先,孕妇不要惊慌,应安静地平卧在床上,把枕头放在臀下,抬高臀部,尽量保持头低臀高位。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脐带脱垂,尤其是胎儿臀位和双胎产妇更应该注意。其次,羊水早破意味着分娩的到来,宜马上去医院待产。入院后,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做出相应的处理。一般情况下,破膜后24小时内孕妇会临产,如果破膜24小时后仍无临产征兆,应注意观察胎儿及产妇的心率、体温、白细胞的变化,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孕龄>36周、24小时后未临产者应积极催产;孕龄<36周的孕妇在预防感染的前提下应继续妊娠一段时间,以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羊水早破的预防 首先,孕妇要积极防治各种妇科疾病,特别是生殖道感染;胎位不正的要及时纠正胎位,尤其在妊娠前7个月。其次,要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去电影院、去商场、乘公交车等),被行人不小心撞到而早破水的孕妇并不少见。第三,做家务或工作时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攀高、举重物等危险的动作,双胎或羊水多的孕妇要在怀孕后期使用“腹兜”。第四,不要在过于平滑或不平的地面上行走,不要穿高跟鞋。行走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摔倒。第五,怀孕中期过性生活时要避免用力过度,怀孕后期应避免性生活,以免发生意外。

1、网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河北健康网(www.hbjk.cn)字样。
省内医院
热门科普
  • 别让习惯性流产流走“孕”气
    2003年的金秋十月,晓红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她怀孕了,正在全家为即将到来的宝宝高兴时,小宝宝却悄悄流掉了。没想到自第一次流产便是晓红噩梦的开始,自此晓红先后3次怀孕,第3次打了黄体酮也没保住孩子。 习惯性流产是自然流产
    117956次观看数 2013-02-15 11:02:43
  • 压力大也会引起习惯性流产
    近年,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的白领女性反复性流产的患者越来越多,工作压力大也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原因之一
    117958次观看数 2013-02-15 11:02:43
  • 习惯性流产高发人群中白领占90%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习惯性流产者也越来越多,在有的城市,九成是白领。
    117958次观看数 2013-02-15 11:02:43
  • 专家解析高龄妈妈习惯性流产常见原因
    现代女性因为职业限制、个人理想目标或经济压力等等,推迟生育时间的现象越来越多。高龄准妈妈似乎也成为一种“流行风尚”,让人见多不怪。然而,因为年龄的增加,女性可能不孕;即使有幸得子,各种不利于宝宝发育
    117959次观看数 2013-02-15 11:02:43
  • 盲目保胎不可取 准妈妈需注意
    流产固然是胎儿的灾难,但是盲目保胎并不可取。流产的重要症状是阴道流血和腹痛。一旦出现,应当立即急诊治疗。
    117960次观看数 2013-02-15 11:02:43
  • 母子血型不合可带来习惯性流产
    孕妇与胎儿之间血型不合,可引起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发生溶血和贫血,严重时流产或早产,甚至引起新生儿死亡。也有部分胎儿,由于溶血所产生的大量胆红素进入脑细胞,引起新生儿中枢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称为核黄疸。
    117963次观看数 2013-02-15 11:02:43